包种茶发展历史
2024-10-26 分类:乌龙茶
包种茶,属于乌龙茶的一种,包种茶发展历史悠久,是一款不错的茶叶。为了让大家对包种茶有更多的了解,具体详情,如下分析。
包种茶发展历史:
自光绪七年(1881年)起,福建泉州同安的茶业巨子吴福源,眼见包种茶在故乡的盈利空间有限,便决定带领技术团队远赴台北,设立源隆号,意图在异地寻求更高的经济回报。与此同时,同府的安溪商人们如安定与张古魁也联手创立了建成号,共同投身于包种茶的生产。
初期,茶叶从台北淡水运至厦门,再远销至南洋各地,这一举措激发了众多茶农的仿效热情,包种茶的产量逐渐攀升。到了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王水锦与魏静两位专家南下至大坑地区,他们不仅致力于茶的研究与种植技术的改良,还积极分享他们的经验给同行,尤其是包种茶的制造技术。
自1920年开始,王魏二人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办包种茶的讲习会,吸引了全省茶业界的子弟前来学习,使得包种茶的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。在台北县七星区和文山区,包种茶的发展尤为突出,其中文山区的茶叶品质更是被公认为最优。而新竹地区的包种茶早期由台北扩展至桃园中坜,随后因制造利润的吸引,茶区逐渐扩展至大溪、新竹等地。
到了1930年前后,全省各地均能生产包种茶,且其产量逐年增加,甚至超过了乌龙茶的输出量,尤其在东北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。光复后,虽然乌龙茶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,但包种茶因其深受本省居民的喜爱,依然稳固了市场地位,其年输出量始终保持在百万公斤以上。
尽管,包种茶发展历史辉煌不再,但它的消费量依然大于其他茶种,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。因此,包种茶在光复后的市场表现可谓是稳健前行,既非一时的热潮,也未陷入衰败。
茶百科,专业茶叶知识平台
相关推荐